低風險真性紅血球增多症接受放血治療的生活品質
- admin36932
- 2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高雄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蔡宗憲醫師
治療不一定等於舒緩,有時甚至可能成為負擔。根據2024年8月刊登於《臨床醫學期刊》的一項國際研究,針對低風險「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病友的放血治療做探討[1]。放血治療雖有助降低中風與心肌梗塞等血栓風險,但針對部分病友而言,卻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常見副作用包括慢性疲勞、搔癢、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減退,甚至性功能障礙,讓不少病友飽受困擾。
什麼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
這是一種慢性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病友體內會過度產生紅血球,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風險,嚴重時可能演變為骨髓纖維化或白血病。
放血治療普遍應用,副作用卻不容小覷
研究指出,對60歲以下且無血栓病史的「低風險」PV病友,放血是常見的第一線治療,目的是將血比容(HCT)維持在45%以下。然而,這種治療方式可能引發缺鐵狀態,導致一系列症狀[2]:

部分病友甚至出現異食癖(如想吃冰塊、粉筆、麵粉)或因缺鐵導致的情緒低落,進一步影響工作與社交生活。
控制血比容 ≠ 等同控制病情
研究同時發現,即使病友的血比容控制在建議範圍內,若伴隨血小板過多、白血球過多或脾臟腫大,仍可能出現血栓,甚至是疾病惡化的風險。此外,一項臨床試驗顯示,僅接受放血治療的病友,在三年內發生重大血栓的機率高達8%,接受細胞減量療法的病友則是2.2% [3]。
更值得注意的是,缺鐵會刺激體內促紅素因子活化,反而促進紅血球再生,形成「愈放愈缺、愈缺愈生」的惡性循環。一年需放血超過3次的病友,還可能出現血紅素過低、心跳加快、運動耐力下降等狀況。
治療應納入生活品質評估
研究團隊呼籲,醫師在擬定治療策略時,應重新審視放血作為第一線治療的適當性,並將病友的主觀感受與生活品質納入考量。
以下是部分可考慮的替代治療選項:
羥基脲(HU):可有效減少白血球與血小板,控制症狀,但可能引發皮膚疾病、消化道不適、口腔潰瘍、下肢潰瘍。
干擾素(Interferon):具免疫調節與疾病控制效果,適用於年輕病友與懷孕病友,但可能有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JAK2抑制劑:適合有脾腫大的病友,有助改善疲勞與睡眠品質。
邁向個人化、標靶化治療時代
目前已有多項創新療法在近期上市,例如新型干擾素與JAK2標靶治療,或是正在研發中,包括調節鐵代謝的新藥,未來有望在避免放血副作用的同時,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並提升病友預後。
專家提醒
「一昧追求血比容控制數值,而忽略病友的生活品質,是本末倒置。」研究團隊建議,臨床醫師應與病友共同討論治療選項,根據個別症狀、生活型態及心理狀況,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參考文獻:
1.Visweshwar N, Fletcher B, Jaglal M, et al. Impact of Phlebotomy on Quality of Life in Low-Risk Polycythemia Vera. J Clin Med. 2024;13(16):4952. Published 2024 Aug 22. doi:10.3390/jcm13164952
2.Mesa RA, Niblack J, Wadleigh M, et al. The burden of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MPDs): an international Internet-based survey of 1179 MPD patients. Cancer. 2007;109(1):68-76. doi:10.1002/cncr.22365
3.Najean Y, Mugnier P, Dresch C, Rain JD. Polycythaemia vera in young people: an analysis of 58 cases diagnosed before 40 years. Br J Haematol.1987;67(3):285-291.doi:10.1111/j.1365-2141.1987.tb02349.x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