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西方建築漫遊

建築,為八大藝術之一(八大藝術為: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它跨過漫長的歲月,從西元前的古埃及建築、古希臘建築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直到現在,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功用、結構、樣貌;從為「神」服務,直到為「人」服務……建築在這長遠的歲月中經歷了什麼?建築對人們的意義又是什麼?建築這門專業的學問有什麼有趣的小故事嗎?


在《建築是什麼?——關於建築本質的快思慢想》一書當中說道:「我們渴望看到生活可以過得多麼舒適自在,所以很多人喜歡到處走走,參觀那些精心設計而且細心保存的建築。」顯然那些被用心建造出來的建築和城市,是怎麼都看不膩的。了解更多建築史,出遊欣賞時,更能夠體會其中的美感和奧妙。


建築承載著人類的歷史,在工業革命之前,因政教合一的緣故,世界各地相對有代表性建築物幾乎皆與宗教相關,例如金字塔、神廟、教堂……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造就輝煌雄偉的建築。


隨著科技興盛、經濟繁榮,人們的思想開始出現變化,更加追求自身的幸福(而非追求「來世」或者「靈魂」的幸福),有別於帶有宗教性質的建物,此時住宅、辦公大樓、劇場等不同形式的建築藝術開始被創造、被重視。


在接下來的分享,會簡潔說明西方各地、各時期建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十九世紀工業進步之後,我們會明顯看出建築出現多樣性、開創性的發展。


(圖片來源: Spirosparas -,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5122328)


-雅典衛城


1. 古希臘建築,西元前五世紀建成。


2. 功能: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


3. 設計意圖:讚美雅典戰勝諸多侵略者;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們前來雅典,以繁榮雅典;創造工作機會。


4. 最重要的建築物:帕德嫩神廟(雅典娜神廟),它建於整個衛城最高的位置,從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它。建築是巨大的白色大理石構成,有136根柱子,和巨大的三角形山花。東面山花上雕刻著雅典娜誕生的場景,西面雕刻的是雅典娜和波賽頓爭奪冠名權的故事。



(圖片來源: Jean-Pol GRANDMONT,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071408)


-羅馬競技場


1. 古羅馬建築,建於西元72年,完工於西元82年。


2. 建築特色:「券拱結構」和「混凝土」。其中混凝土是提高施工速度、降低工作難度的一大功臣。以往建築是以斧頭採集石頭,一點一點鑿,若還要藝術加工,便是很考驗技術的一項工作。


古羅馬人偶然發現火山灰加上石灰末以及小石頭,加水拌成泥,在凝固之前是可塑的,凝固之後如石頭般堅硬,這一項發現是古羅馬建築技術方面相當大的成就。


羅馬競技場長直徑188公尺,短直徑156公尺,總共四層,底部三層為券柱式建築,第四層為實牆。競技場內部看台由低到高同樣也是四層,觀眾按地位尊卑分區。



(圖片來源: 由 Arild Vågen,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4932378)


-聖索菲亞大教堂


1. 歐洲中世紀建築,東羅馬帝國時期完工(約西元五至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君王由於信奉基督教(為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而建造。


2. 建築特色:四個大的厚牆墩托住上方穹頂;中央大廳遠大於聖壇。教堂內一共使用107根柱子,柱身加上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開裂。


聖索菲亞教堂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磚塊,地面鋪上多色大理石、斑岩、金色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邊框,使室內看起來更加明亮。



(圖片來源: ToucanWings -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8505340)


-凡爾賽宮


1.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築,凡爾賽宮主要設計者是園林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爾,建築師路易.勒沃,於1667年設計了花園和噴泉,以及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宮殿,並建造大理石庭院。1674年建築師儒勒.哈杜安.孟薩爾增建教堂、橘園等附屬建築,並在宮殿前修建了三條放射狀大道。


凡爾賽宮所有建築於1710年才全部完工,隨即成為歐洲最雄偉豪華的宮殿,是歐洲貴族的藝術中心、文化時尚發源地。


2. 建築特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是理性美的代表。內部裝潢以巴洛克風格為主。


3. 建築缺陷:凡爾賽宮過於追求宏大、奢華,宮中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備,實在不適宜居住。



(圖片來源: CC BY-SA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55029)


-巴黎歌劇院


1. 十九世紀歐洲建築,此時科技發展,建材、技術已經與以往大有不同,不過建築的風格仍舊停留在復古。


2. 建築特色:折衷主義,興盛於法國,不拘泥於哪一個時代的風格,將各種風格集於一身,巴黎歌劇院(宏偉的柱廊、華麗的洛可可裝飾風格)便是其中經典代表。



(圖片來源: Philip Henry Delamotte, Negretti and Zambra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183217)


-水晶宮


1. 十九世紀備受爭議的歐洲建築。


2. 因博覽會而生的「怪胎」:水晶宮的建造是為了當時在英國舉辦的博覽會,博覽會展覽的是英國本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展品,諸如鋼筆、自動紡織機、收割機、火車頭、輪船引擎等,共一萬四千件。


因工期短、博覽會結束後要能迅速拆除、內部需有寬闊的展覽空間且得有充足的光線,當時建築師們所設計的皆是傳統古典建築——厚牆、大圓柱,一個個皆耗費建材、費時費力,他們焦頭爛額,提出的方案無一能使用。


此時一位建造過溫室的農民提出了以鐵架及玻璃作為主要建材的方案,距離開幕只剩9個月的籌委會來說,可以說是柳暗花明,很快就通過此方案。


不過這樣的建築模式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異類」、「怪胎」,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建築師並沒有打退堂鼓,且建造過程前所未有地迅速、順利,短短四個月內便完工。


完工之後,成為十九世紀英國建築奇觀之一。


它消亡於一九六年的一場大火,然而這場大火並沒有抹滅它在建築史上的特殊意義——改變了人類對於建築的概念及思想。



(圖片來源: 由 Holger.Ellgaard,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754882)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1. 二十世紀歐美建築:1920年代,希望創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響起,然而傳統建築的風格也持續佔領著主流。


2. 融合創新思想及繼承傳統的風格表現:是為民族浪漫船主義建築的精品,建築師那爾.厄斯特貝里將歷史上多種風格手法融合,創作這一座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臨水建築,內部裝飾華而不俗,深具北歐地區特色。



(圖片來源: 由 Crookesmoo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418139)


-馬賽公寓


1. 二十世紀歐美建築,是為二戰剛結束時建築師勒.柯比意為法國馬賽郊區設計。


2. 世界第一個全部用預製混凝土外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馬賽公寓的主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現了設計師對於新時代建築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用意在提供人們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一棟建築就是一個城市的縮影、一個基本的單位。


3. 馬賽公寓的設計包含了屋頂的幼兒園、游泳池,公寓裡有商家以及公用設施,每戶兩層,戶內有單獨樓梯,基本上就和今日的社區差不多了。



(圖片來源: Astrophysikalisches Institut Potsdam, Attributio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3860)


-愛因斯坦紀念館

1. 二十世紀歐美建築,是表現主義思潮的展現。


2. 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神秘感」作為建築印象。


3. 德國建築師埃里希.孟德爾頌以簡單的幾何形體、非對稱、布局靈活的結構造出這座神秘混沌的形體,非常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圖片來源: Noroton (talk) 03:19, 1 May 2008 (UT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044039)


-西格拉姆大廈


1. 1950年代,講究純淨、透明、施工精確,一如我們現在對於美國摩天大廈的印象——「巨大的鋼鐵玻璃盒子」,紐約希格拉姆大廈正是其典範之作。


2. 建築特色:主題為直豎著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之外,大樓牆面整齊劃一,細部處理經過慎重推敲,簡潔細緻,突出材料和工藝。


(圖片來源: Sxenko,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171223)


-落水山莊

1. 現代主風格建築的一個特殊存在:落水山莊。


2. 這棟建築是設計師法蘭克.洛伊.萊特設計,當時委託人希望將房子建在一片秀木茂密的山裡邊,萊特提出了令委託人瞠目結舌的設計,他將房子直接架到瀑布上頭,使其像是瀑布從屋子底下傾洩而出。


3. 維修費比建造費還高:建造這座山莊用了12.5萬美元(當時為1935年,價值相當於現在的900萬美元)山莊落成之時,就有五十多處漏水,後來因無法承受建築體自己的重量而幾乎崩解。


1956年時大水淹進了房屋裡,中間經歷數次大維修,直至2002年才告一段落,維修費用高達1,150萬美元。


即使維護它大費周章,這巧妙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仍舊值得後人持續保護。



(圖片來源: Valueyou (talk) , CC BY-SA 3.0,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9648493)


-廊香教堂


1. 勒.柯比意在創作思想上面有著巨大轉變的代表建築:1920年時,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師的主張是:「少即是多。」在1950年時,他開始走向野性、複雜的創作表達。


2. 無法一眼看透的建築:廊香教堂的牆面、窗戶各不相同,只看一面絕想不出另一面是什麼模樣。


3. 既複雜,又簡單:和繁瑣的哥德式教堂相比,廊香教堂在細節上簡潔流暢,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然而在結構上卻十分複雜,牆體彎曲無規律,既粗曠,又神秘。


以上僅僅只是建築藝術的冰山一角,還有諸多具有特別意義、有開創性的建築坐落於世界各處,春去秋來,一年一年不變地在時間中被不同時代、年齡、國籍的人們欣賞,它們為人們帶來什麼呢?它們帶給人們安全感,像是一種庇護,它也帶來了人類智慧的傳承。




參考資料:

1.《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張克群,2021,原點出版

2. 《建築是什麼?——關於建築本質的快思慢想》, 瑞斯慕斯‧沃恩, 傑特‧敏果德( Rasmus Wærn, Gert Wingårdh),漫遊者文化

58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