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admin36932

好書分享|《幸福之路》伯特蘭.羅素

已更新:10月1日

「我這樣想:如果有什麼智識能使人幸福,一定源於善意,首先從善意的土壤裡頭發芽,而不是惡意。」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於BBC採訪

羅素是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以非文學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獲獎原因在於「其多元且深具意義的著作,堅定捍衛著人性與言論的自由」。


今天要分享的《幸福之路》便是羅素於世界第一次大戰之後,自身關注重心由數學轉往哲學的一部代表作品(另外還有《婚姻與道德》、《西方哲學史》等)。


這些著作當中,羅素從不同的面向引導人們思考、覺察,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人類走向更幸福的世界,是他致力達成的事情。


本書雖完成於1930年,距今已有90餘年,但仍然對於現今社會的諸多現象有著直指人心的洞見,其思想對於現今人類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過程,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幸福之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鬱悶人生的成因」、第二部「幸福人生的緣由」。這兩部分環環相扣,相互呼應,皆是羅素長年的觀察與思考累績而成的經驗和建議。


在此我先用羅素於書中的一段結論作為開頭,再接著分享這本書值得一看之處。


「快樂的人是在生活上能夠保持客觀的態度的人,他有自由的愛與廣泛的興趣,能藉由這些興趣與愛確保自己的幸福。」


本書便是圍繞著此核心觀念展開來述說的。


「鬱悶人生的成因」分為拜倫式的鬱悶、競爭、無聊與興奮、忌妒、疲倦、罪疚感、被害妄想、恐懼輿論。


這些苦惱有源於社會環境的、自我認知的,亦或兩者皆有。


拜倫式的鬱悶所指的人群以自身的抑鬱為傲,把煩悶的原因歸諸於宇宙的本質,並認為,對於有見識的人來說,這是唯一應該擁有的明智態度。


競爭源於人們過度強調競爭性的成就,作為獲得幸福的主要來源。


無聊——羅素認為無聊是推動人類進行有生產力活動的重要動力,他主張若是能從事自己願意做,並從中獲得成就感的工作,沒有人願意無所事事。然而有些人為了擺脫無聊,做的都是有刺激性卻無意義的事情。當刺激過多,人們的感受力將變得遲鈍。因此,興奮是必要的,忍受適當的無聊也是必要的。


疲倦經常發生於為了生計而忙碌奔忙的人們,而這份疲憊來自於憂慮。在需要休息的時候因憂慮無法好好休息,導致隔日判斷力、情緒更差,面臨阻礙時便更加難以解決。


忌妒源於對於不公平現象的不平衡心理,這種心理不僅沒有因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感到快樂,反而因為別人所擁有的而感到痛苦。


罪疚感源於自我對道德倫理的過高要求,由於不是發自內心希望做所謂「有道德」的事情,而是希望別人看待他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心態會使人緊繃而不快樂。

被害妄想則是將自己的失敗歸於自己想像的隱形的敵人,是一種逃避現實而不著手解決真正的問題的心態。這樣的人會永久活在懷才不遇的痛苦中。


最後是恐懼輿論。此處的輿論和現今社會的大眾媒體輿論不同,指的是年少時,權威和長輩所帶來的固化觀念使年輕人的願望或理念無法被認同時所產生的傷害和困境。


以上種種原因帶來的不快樂,在第二部「幸福人生的緣由」裡,羅素列出了一帖帖藥方——熱情、愛與被愛、家庭、工作、次要興趣、努力與放下。


在羅素看來,造成不快樂的原因大多都可以藉由自身認知以及行動的轉變,去改變現狀。

一個人只要避免以自我為中心,並且盡量地拓展興趣,把關注點放在自己以外的事情,那麼將能免除恐懼、忌妒、罪疚感、自憐與自負的折磨。


在本書當中羅素列舉了許多具體的例子,使人讀起來容易理解並和自身的經驗做連結。


這是一本易讀並發人深省的書籍,希望每一個人皆能更加幸福。

45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